赛酷体育新闻
赛酷体育“互联网+”让资源轮回操纵成为一种生涯形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世界各国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压力日益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不仅是消纳固体废物的有效途径,还能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因此深受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设施数量快速增加,运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然而,随着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传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突破其来源分散、回收价值低、规模小、融资难等瓶颈制约因素,也有利于解决传统模式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收运效率低、运营不规范、库存和交易管理手段落后、跟踪溯源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深度融合,加速传统再生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行业数据共享和监督管理,是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的重要课题。
2015 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为互联网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提高再生资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批走在时代前沿的企业对“互联网+”资源循环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例如,在“互联网+”回收方面,出现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或智能回收终端机进行回收的模式,采用线上信息流资金流、线下物流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废旧手机、废旧饮料瓶等废旧商品的回收率;在“互联网+”交易方面,涌现了一批提供再生资源报价行情和供求信息的网络服务平台及电子商务专业平台;在“互联网+”信息共享方面,已有部分工业园区探索了以产业共生体系构建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互联网+”全过程监管方面,一些循环经济示范市(县)探索采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了餐厨垃圾、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基于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条件,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中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公共服务平台和再制造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赛酷体育、大数据技术,打破资源循环信息不对称格局,建立规范的回收利用体系,减少流通环节,提升正逆向物流的耦合度,加速我国资源循环传统模式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在“互联网+”资源循环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社会民众整体参与度、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交废端互联网使用主体和交废主体出现错位,收废端回收人员对信息化手段的接受尚待时日;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不足,“互联网+”的覆盖范围有限,商业运行创新难以持续。
针对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深入融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资助下,自2006 年起就研发了国家废弃物标准化分类及编码系统、区域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以苏州城区为示范的基地于2008 年投入了实际应用和推广,随后又于2012 年开始针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及相应的物联网集成装备,较早地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研究中心开展了有关废物交易匹配算法、城市产业共生模拟及优化算法,以及基于技术的自底向上模型,集成有关算法和数据库,开发了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在天津泰达工业园区、浙江丽水经济开发区及湖南省安乡县等多地投入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互联新时代》在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互联网+”再生资源B2B 交易、“互联网+”环卫、“互联网+”餐厨垃圾管理和“互联网+”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方面,共八章探讨“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融合的方法、系统平台和实践案例。
《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互联新时代》第1 章界定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应用领域,分析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互联网+”新时代的特征,以及“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的新业态。第2 章结合案例归纳总结了“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第3 章分类概述了“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的新型模式,具体介绍了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针对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专门开发的智能管理系统及其衍生的新兴商业模式,同时分析了该模式在持续发展上面临的共性瓶颈。第4 章重点介绍了“互联网+”在再生资源B2B 交易中的作用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分析了六个典型的应用案例,探讨了目前“互联网+”在再生资源B2B 交易模型应用上的发展瓶颈。第5 章梳理了“互联网+”环卫发展模式的国内外进展,以课题组研发的苏州市生活垃圾物联网收运系统为案例,通过调研和实践提出了“互联网+”环卫系统的发展瓶颈。第6 章针对餐厨垃圾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介绍了课题组在苏州开发应用的“互联网+”餐饮垃圾回收利用模式,并探讨当前存在的发展瓶颈。第7 章分析了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中“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作用、进展及问题,具体介绍了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公共服务平台的案例,展望了“互联网+”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发展前景。第8 章对下一阶段“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展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Tsinghua CICE)成立于2009年,由环境学院优势团队联合组建,重点开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领域的规划、理论与政策支撑的科学研究,推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广应用和产业化。CICE主持或参与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课题和省部级课题近百项,开展地方政府、工业园区、企业集团等科技咨询项目50多项,为国家、地方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本文内容来源于温宗国、胡纾寒、张桦楠、张 华、薛艳艳著《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互联新时代》文前,内容有删减,题目为编者所加。
“互联网+”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动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业态。《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互联新时代》基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针对“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再生资源B2B 交易、环境卫生、餐厨垃圾管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领域,系统地提出了“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的深度融合方法,并进行了系统平台开发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