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有哪ku酷游在线些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普遍亏损的原因?

2023-05-01 07:55: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2010年被带上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被归类到限制发展行业的光伏产业,这顶带错的帽子终于可以摘下了!

  身为光伏从业者,看到2016年后还有这么多人对本问题认识错误,坐不住了,来说几句。

  这是一个2013年的问题,在当时这个问题是成立的。但是,全行业结束亏损是在2014~2015年,如今已经是公元2016年了。

  1,国内市场规模,扩大,政策逐步落地(实际上并网仍然阻碍重重,这个进步是“相对”的)

  2010年前,YGE提出0.69元/度的远期成本,还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仅仅5年后,光伏发电成本就已经降到了0.3元/度。(可以参考这个回答,

  本人对电池片、组件这些下游环节了解不多就不说了。中间产品中,太阳能级多晶硅成本从2011年的25万/吨左右,降低到不足10万/吨;多晶硅片的成本从2010年的12~15元/片(此项有争议,10~20元都有可能,硅成本比例很高),降低到5元/片左右。

  1,金太阳工程2013年就结束了。政府和业内都对金太阳工程不满:监管不力,项目无限拖延,拨款迟迟不到位。

  2,黑龙江绥化多家硅厂停产 电价上涨成最主要原因——这明明是2012年的新闻好不好!多晶硅2012年的价格从25万/吨跌倒12万/吨,很多在硅料价格高位建起来的小厂,成本价在20~25万/吨,不倒闭才怪。多晶硅是一个非常注重规模的行业,现在国内主流大厂的成本都在10万/吨以内,主要的技术改进是在2012~2014年完成的。

  3,2012~2015是光伏产业链整体成本迅速下降的几年,产业链每个部分的水分都挤得差不多了。2010年前,YGE提出0.69元/度的远期成本,还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仅仅5年后,光伏发电成本就已经降到了0.3元/度。(可以参考这个回答,听说天津中环光伏电站能做到度电成本0.4元,是真的吗? - Yao Lu 的回答)

  4,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是非常快的。对行业没有持续关注的线年时间旧有的知识就全都没用了。

  欢迎各位一起交流,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可以在评论中提出。有代表性的疑问我会在答案里更新。

  ————————————————分割线——————————————————

  1,补贴政策的解释(这部分不算打脸吧。原文远没有“解释”的意思,装逼的意义大于说明)

  包括几部分内容:强制政府/电力公司必须购买太阳能系统发的电力;购买价格高于一般电价;政府对回购电价进行补贴;补贴可能来自关税。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供电商/消费者必须消费一部分可再生资源发生的电力。保障市场需求的稳定和扩大。

  投资税收抵免。投资的厂商可以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刚才一直没有提过中国的政策实施。中国有机会选择上述的几种优秀政策,但是考虑到本国国情以后,不同区域所偏向的政策还是...第四种。

  补贴,尤其是主要面对生产端补贴的政策在平时还可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妥妥地落人口实,

  你补贴生产端,难道不是补贴吗?你拿了补贴,降低成本,然后跑我国家来低价卖出产品,把我国内的企业打垮了,这难道不是倾销吗?

  原答主小黑同学,一句轻飘飘的“第四种”就完了。。。妥妥的无视现实啊。。。

  而且原文中的“第四种”是包括集中招标和抵税两部分的,这是风马牛不相及两回事儿。。。

  2014年底终审,倾销税率为26.71%至78.42%,补贴税率为27.64%至49.79%。强制应诉企业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

  2015年行政复审,降了不少。不能单看第一条啊。。。你是2016年的回答不可能看不见,当然,这怪百度不怪你。

  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很大的好不。。。化石能源主要是石油,也不是从阿尔及利亚来的啊。。。

  其中,风力电量逐年增加,截止4月底已达3948GWh,占全国电力总产量20.4%,水电站电量占13.5%,太阳能和光热发电量分别占3.9%和1.9%。预计到今年12月31日,装机容量将达102.3GW,其中风力电量占比22.3%。(这不是小黑答案里的)

  2月19日报道,西班牙工业能源旅游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西班牙石油进口总量为646.28亿吨,较2014年增长9.4%,创历史新记录。

  西班牙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生产的石油仅能满足内需的1%。主要石油供应国是尼日利亚(16.7%)、墨西哥(13.7%)、沙特(10.5%)、安哥拉(9.2%)、俄罗斯(8.2%)、委内瑞拉(4.9%)和哥伦比亚(4.8%)。由于2015年国际原油价格降40%,西班牙在全球各地区的石油进口皆有增长,除了从中东地区的进口同比下降1.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赤道几内亚(86.6%)、巴西(66%)、阿尔及利亚(40.7%)和英国(32.2%)。(这也不是小黑答案里的)

  ,这其实非常,非常危险。光伏产业可以分成三部分,上游是研究和原材料生产,中游是电池和晶片,下游是组装和维修。中国在下游可以占据51%的绝对优势,仅靠一国就压低全世界光伏板的价格;然而因为没有掌握以提纯硅为代表的的相关工艺,目前在中游和上游被花式吊打。

  因此,国内风光的所谓光伏产业,其实特别依赖于把自己的产品卖到欧美去。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人家说一句你的产品我不要就能断了你的命根子。对此,除了跪舔以外,你唯一能有的武器就是靠下游优势调整价格。

  顺便一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虽然只能占据下游,但已经是政府拿来做招牌的高科技产业了。(我只有微笑)

  象棋里有一招叫“双車错”,中国光伏产业其实正在类似的困境中。从政策角度讲,如果减少补贴,那行业分分钟go die,如果保持现有政策不动摇,那行业照样会在产能萎缩和双反潮的压制之下go die。

  目前国家有转FIT的趋势,但是,正如高票所说,这仍是权宜之计。高票认为中国也许希望借FIT作为跳板缓一口气,同时尝试像美国APRA-E那样的能够促进研发技术的政策。

  如此来看,最优解恐怕是赶紧政策转型,努力拖时间,给产业续命直到硅提纯技术有所突破,可以占据产业上游和中游的时候。那时候就进可力战欧美,退可吊打小国了。

  光伏产业链是(仅讨论晶硅电池):多晶硅→拉晶/铸造→切片→电池片→组件→应用系统。

  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30万吨,其中中国产能第一,占比43%,美国占比19%,德国占比17%,韩国占比16%。

  2015年全球多晶硅产量达到35万吨,同比增长16.7%。其中中国产量为16.9万吨,同比增长28.0%,占全球的48.3%。

  2014年的43%,2015年48.3%,“目前在中游和上游被花式吊打”,这是大国病,得治!

  48/61.5=78%。“目前在中游和上游被花式吊打”,这是瞎了,没得治。。。

  电池片是下游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对转换效率影响最大的环节。(一般把多晶硅称为上游,其余为下游,应用系统不算为生产链条)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GW,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15.13GW,完成了2015年度新增并网装机15GW的目标,占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

  真是抱歉,我国已经成为产业链上游、下游的最大生产国并吊打全世界,并在2015年称为世界最大光伏市场。

  看了上面有些回答,不得不说两句,原因是多方共同导致的,单说某一方面都有失客观。

  1,大势。太阳能的市场需求从来不是“刚性需求”,是建立在各国政府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的拓展性选择,他们要给补贴,市场才能起来,投资者和中国的制造企业才有钱赚。这行有多依赖于政府承诺?西班牙光伏市场当时是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后来戛然而止让位于德国,就是政府突然发现投资者投的比想象的多多了快多了,没钱补了,紧急叫停,导致市场剧烈动荡,顿时萎缩。因此,在经济形势下滑的现在,各国政府对这个奢侈选择也都重新掂量,市场容量也好,增长也好都不如从前了。当初国内的光伏起来,企业家顿时赚得本满钵满的时候,也有赖于人家政府的开放,所以别怪人现在保守了。

  光伏行业在全球都是受宏观经济影响非常大的行业。在中国更多是光伏制造业,而制造的产品要卖出去有赖于欧洲美国等下游电站开发的拉动,其中电站融资是最最最重要的环节。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这一领域的融资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银行没钱,电站缺融资也很难开发,中国企业卖板子自然更困难。

  2,行业周期。光伏跟半导体一样是周期性行业,这行业最关键的是成本,成本的降低有赖于规模的扩张,所以英利尚德这些前几大企业前几年一直拼命扩产,加上做的羽绒服的那些不明真相的后进入者,到去年下半年开始,产能释放,一看市场需求,过剩了这么多,怎么办?大家都不愿意破产,地方政府和银行也都在背后为本地企业撑着,那大家就都耗着呗,处在行业的下行周期,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撑到最后活下来的就是未来的大赢家。

  3,贸易保护。说了这一行最关键的是成本,技术都差不了太多,中国光伏企业得以在全球异军突起,挤死他们在欧洲和美国的众多著名竞争对手,主要是成本优势。加上现在经济形势糟糕,贸易保护抬头。这两点共同导致海外的竞争对手用反倾销来对付你。美国双反,欧洲反倾销,连印度阿三都宣布要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美国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征收30%上下不等的税率,欧洲还没判,如果最后真判了高税率,欧洲市场占了70%这些企业以上,生意可还怎么做?

  4,商业模式。现在所说的光伏业,主要是光伏制造业,跟房地产比就相当于建材行业,而像FIRST solar 这样境遇还不错的,除了做建材,自己还做房地产开发商。现在的中国制造企业为了自救,抢占终端市场,也纷纷向下游走尝试开发商的角色,但行业特性相差太大,鲜有成功的例子。而制造业在中国,无论是新兴的光伏还是传统的纺织业,最后走的都是一条路。所以一直劝这行业的从业者心态要摆平,这个行业从无,到有,到极盛,到低谷,走了将近10年,从暴利行业终于走到利润微薄,是回归正常,把他当作一个传统行业来精耕细作才是正道,所以别抱怨,前几年坐在那数钱的日子不是常态,可以怀念,但别太沉迷于回忆。

  当然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起来得太快,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有问题,在这个大势之下,加上自身经营管理本身就有问题,生存自然就很困难了。未来6个月,是水落石出的6个月,是驴子是马,6个月后见分晓。当然中国很多时候不是市场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这给这个行业最后的命运,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像photovoltaic是在不具优势的情况下扩张产能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像动漫就属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于企业的原因一般如下

  1 行业不景气后,工厂减产,产能利用率达不到盈亏平衡点。诸如特殊时间段的半导体企业。

  2 前期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业内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产能过剩,单价下降,反而成为负担。诸如现在的海运业(特别是干散货)。

  3 对于技术型的企业,订单较少导致库存增加,企业需要尽快回收资金,由于技术更新,要对技术淘汰的产品进行减损处理。诸如现在的液晶面板企业。

  4 由于市场规模增加缓慢,参与者又过多,行业竞争过于激烈,有时业界大佬触发价格战,小企业没有定价权必须折本应战。诸如现在的平板电视行业。

  要改善现状,必须等待行业整体复苏,或者企业自己消化掉过剩产能,当然也有完全不能复苏的产业,比如技术淘汰的产业,光存储、银盐胶卷等。当然,作为独立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取得不错的发展,前提是技术力和营销能力要强于竞争对手。

  3.同时从政策层面上看,生产端补贴容易造成贸易摩擦,转向FIT是一个权宜之计,最重要的是形成以技术为驱动的投资和增长方式,类型类似于美国的APRA-E。政府和私人资本基于新技术的综合考量进行投资,而不是GDP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需要。

  4.美国的学界并不是十分反对中国继续担任“工厂”的角色,因为整个行业的大头:安装、运营和维护都在本国进行,相对于制造环节高污染和资金密集的情况,后几个环节利于扩大就业和产生持续的效益。

  5.新能源在现有阶段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德国、沙特等)作为其重要的能源供应源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重要考量还在于环境问题。随着发电环节转向天然气和核能,政府的主要工作方向开始向交通运输业倾斜。奥巴马在其第一个任期就开始推行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虽然效果褒贬不一,但是在其第二个任期仍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参考最近讨论的20亿新能源汽车研发基金。

  2012年的问题被炒出来。看不下去了,先出来说两句,有空再补充。@马前卒说的全是错的,知乎管理员看到就赶紧取消推荐吧。

  对于缺电国,如巴基斯坦之类,当地电价高,光伏电站无需补贴盈利都比国内高。随一带一路与非洲开发,光伏业也正在走出去

  不独中国,美国,欧洲都在大规模补贴,方式多种多样。你们可以去了解下solarcity

  中国政府启动光伏产业补贴的时机是比较不错的,欧洲已经探好了路,表明此路从,而借着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组件价格已压缩的差不多了,多晶硅铸锭天价时代已经过去

  未来一方面光伏发电成本缓慢下降,另一方面不可再生能源长远来看必然越用价格越高。光伏产业提早布局,没什么可置喙的

  奈何遇到经济危机,电力需求大降,非可再生能源成本将在低位保持较长时间,光伏业未来可能会遇到麻烦。

  也被推荐了,先补个图吧,推荐阅读「无所不能」上的很多文章。目前的争论根本不是光伏好不好,而是补贴多少,怎么补贴,如何逐步减少补贴引导产业发展。吵翻了 光伏补贴1年1500亿,凭什么全民来买单?。

  下图是2015年1季度组件出货量排名,来源2015第一季度组件出货排名变动,年度国内前十波动幅度大@牛哥的办公室麻烦找找有你家汉能不,讨论是需要有基本常识的,否则是浪费时间。ku酷游手机APP

搜索

网站地图